
意大利葡萄酒快速入門(上篇)
作為舊世界葡萄酒產國的代表,意大利一直出產了各種佳釀,這里的美酒蜚聲國際,盡管一直被貼上復雜難懂的標簽,但卻依舊不乏酒友窮其一生來研究意大利葡萄酒。
學習葡萄酒到一定程度總會遇到門檻,如果說法國酒的門檻是嚴謹而繁多的體系與法規,德國酒是動輒十幾個字母(不妨嘗試讀一下Trockenbeerenauslese)的復雜名詞,意大利或許就是五花八門的葡萄酒風格和令人頭暈目眩的本土葡萄品種。
意大利共有20個行政區,每個行政區都是一個葡萄酒大產區。綜合質量和產量等因素,最重要的產區有三個:托斯卡納(Tuscany)、皮埃蒙特(Piedmont)和威尼托(Veneto),其中的每個產區都有幾款代表性的酒,有的酒款著名是因為產量高、消耗量大,有的則是因為品質好。不論是因哪種理由而出名,這些酒對初嘗意大利酒的人來說都是不二之選。
意大利是一個靴狀型國家,從北邊山區到南端西西里島,共差10度緯度,全國的土地,又不離調節天氣高手的山與海,使得每省有其獨特的氣候。如果在四月到義大利,便能領略到南北天氣差異之大,是超乎想像。由于每省風水不同,所種植的葡萄截然有異,酒的風格亦有極大差別。 受到羅馬文化影響,意大利是全世界最早的釀酒國家之一。很諷刺地,在現今商業社會中,歷史文化對經濟發展生成負面影響。

首先是該國的葡萄品種非常古老,復雜和繁多(據說有一千多種),使得已習慣速食文化的消費者,無法記憶和掌握特性。古老國家通常經過漫長的農業社會,以致有很多農民后代,這會造成每戶的耕地都很少,使得技術提升緩慢和質量參差。
意大利雖然是全球最大產酒國,但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銷售量,遠不如在其后的法國,冗長的酒廠和酒的名字是它的致命傷,不懂意文的人士很難會看懂意國的酒標,何況一般名稱的設計是酒廠名稱的字型會較大,但該國的酒標為配合整體美術設計,并不如此,使得辦認難上加難。文字和文化的一個民族的尊嚴,不能有絲毫的妥協,然而技術是可以變更的。
最近二十年,意大利釀酒業發生很多的變化。大量新派的釀酒師投入這個行業,他們勇于引進外國葡萄品種,大量減產以提高質量和以小法國橡木桶替換大型舊木槽來釀酒。一連串的改革措施近年已取得實則成效,再加上每年的大型"Vinitaly "展覽和政府嚴格要求酒廠遵守DOC特許規定。意大利酒已具備與法國酒一爭天下的條件,他們現在更要加強的只是推廣和宣傳。
主要精品產區:
皮埃蒙特
皮埃蒙特位于意大利西北部,它的首府都林是2006年東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地。皮埃蒙特95%的葡萄種植集中于亞里山德里亞、阿斯蒂、庫內奧,包括該大區的南方地區,概括地說是北緯43°和45°之間。
皮埃蒙特53300公頃的葡萄種植面積大約占了意大利葡萄種植面積的l8%,它在世界葡萄酒產量中所占份額略少于的6%,單以產地命名的葡萄酒皮埃蒙特也占了DOC/DOCG酒總產量的14%。
1. 阿斯蒂(Asti DOCG)
阿斯蒂產區并不止生產起泡酒,還生產阿斯蒂巴貝拉(Barbera d'Asti)和阿斯蒂多姿桃(Dolcetto d'Asti)等靜止酒。
阿斯蒂沒有傳統法起泡酒的復雜特性,也被排除在追求干型起泡酒的潮流之外,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一款酸甜平衡、香氣怡人且氣泡豐富的小甜水是初涉葡萄酒世界的不二選擇。
2. 巴羅洛
雖然與分級制度成熟的勃艮第(Burgundy)和波爾多(Bordeaux)相比,巴羅洛對于投資者來說并不友好,但它依然是投資最熱門的葡萄酒之一,原因在于它優異的品質、巨大的陳年潛力和廣闊的升值空間。
巴羅洛產區是意大利葡萄酒新舊派的起源地,舊派葡萄酒顏色相對淺淡,架構堅實,經常帶有栗子和純凈的礦物風味。不過這些酒在年輕時單寧非常艱澀、僵硬,令人難以欣賞。新派葡萄酒顏色深濃,果味充沛而新鮮,受新橡木桶影響明顯——帶有香草、香料和巧克力的風味,年輕時單寧便已十分絲滑,比舊派酒更早進入適飲期。初嘗巴羅洛時不妨從寶維諾酒莊(Paolo Scavino)和嘉雅酒莊(Gaja)的新派葡萄酒開始。
3. 巴巴萊斯科(Barbaresco DOCG)
從葡萄種植方法、葡萄園風土、葡萄品種和釀酒方法等各個方面來說,巴巴萊斯科和巴羅洛的差異并不大。巴巴萊斯科的氣候帶有輕微的海洋性,比巴羅洛稍顯溫暖、干燥和溫和,這意味著葡萄更早成熟,釀出的葡萄酒單寧含量略低,而且會比巴羅洛更早進入適飲期。不過,充足的酸度和單寧依然保證了巴巴萊斯科的陳年潛力。

俄羅斯國母級天后阿拉·普加喬娃、克羅地亞首相、肯特親王、羅馬尼亞國王、羅馬尼亞皇室米哈伊夫婦、美國好萊塢動作巨星史蒂文·西格爾、英國麥可親王、歐洲足聯主席邁克爾·普拉蒂尼、葡萄酒大師John Radfor、全球第26位葡萄酒大師John Salvi……查看更多VIP客戶